专家解读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专家解读 > 正文

【"诊改"工作】缪凯歌:高职院校"诊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2016-12-24

摘要

在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教学工作“诊改”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既有思想层面的,也有理论层面和方法层面的,认清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提升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基础,开展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指出“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所在,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中国制造2025、创造更大人才红利的重要抓手。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引导和支持学校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是持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制度安排,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履行管理职责的重要形式,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明确了“诊改”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引导高职院校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上述三个文件是高职院校进行教学“诊改”工作的理论依据、行动指南、操作方法和目的要求,只有深刻理解其内涵才能将“诊改”工作落实到实处。但是,不能系统地分析“诊改”工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就会造成“诊改”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使“诊改”流于形式,不利于高职院校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中得到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质量提升。

1、教学“诊改”状态

作为教学“诊改”工作的序曲,2016年4月8日,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团(扩大)会议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改进制度建设研讨会议在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召开。2016年6月6—8日,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简称“专委会”)全体会议暨业务培训在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举行,它标志着高职高专教学“诊改”工作实质性的正式启动。2016年6月13—21日,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改制度建设省级专家委员会业务培训班、院校长培训班在常州举行,培训班的成功举办为进行“诊改”工作落实到实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省根据《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结合本省实际制订了相应的方案。各试点学校根据有关精神在突出本校特色的前提下,完成了“诊改工作推进计划或实施细则”并有条不紊地进行实施。

2、“诊改”工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充分地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就能使“诊改”工作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对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就能起到预防的作用;把问题讲清楚,就能理清思路轻装上阵。

对“诊改”工作的意义、目的认识误区

“诊改”是过去“评估”的变型;“诊改”是费工费时不能产生摸得着看得见实际效果的工作;“诊改”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诊改”是面子工程为提高教学质量及毕业生就业率贡献不大等等。

诸如此类的思想都是对“诊改”工作的意义、目的认识不清,而产生的思想上的偏差,就会带来行动上的迟缓,就会影响教学质量的螺旋上升,最终就会导致只重视毕业生就业率的结果而忽略教学质量持续改进这个过程对就业率的深远影响。

“诊改”工作主体责任得不到落实

“诊改”工作是上级压给学校的任务,学校想做得做不想做也得做,作为受上级控制的学校只能接招。

这种想法的产生是对学校作为教学质量的好坏担当主体责任的认识低下造成的。

对“诊改”工作的宣传、教育浮于表面

对“诊改”工作的意义、目的、方法、过程、途经等的宣传、教育、培训停留在校级领导及中层干部层面,忽视对教学质量起到巨大影响力的教职员工的参与程度。

这主要是学校的最高管理层没能充分认识到教学质量好和坏的根基在基层,是他们创造了学校教学质量。

作实际出现偏差

数据是给上级看的官样文章,与具体工作产生一定的偏差无关大局,更有甚者对一些基础数据进行“技术处理”。

相关人员认识不到正是这些真实的基础数据才能为后面的持续改进指明方向。

“诊改”工作方法欠妥

“诊改”就是要把按上级所规定的数据整理好就万事大吉了,再按要求写出相应报告,质量体系的建立与运行的好坏对学校各方面的作用不大。

这主要是没有认识到教学质量体系建立的重要性及其所产生的作用,不能运用过程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诊断”工作处于表象范围

自认为学校的各个方面都处于领先或不低的水平,没有问题和潜在的问题,看不出有任何毛病。如果非要查出一些问题,就列上几条鸡毛蒜皮的小事。少列问题或不列实质性问题成为“诊断”工作的基本原则。

这是对所谓“问题”的认识存在片面的理解,问题多说明学校办得有问题的思想在做崇,没能正确认识“诊断”是为后面的“改进”提供方向。

“改进”工作蜻蜓点水

“改进”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短期内很难收到明显的效果,尤其是人的意识、习惯的改变更是难上加难。

这是没有认识到,教学质量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不断前行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PDCA”循环不能形成轮子

开展工作的重点是计划和实施,有了精准的计划再采取强有力的行动就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检查和改进都是事后的诸葛亮。

这是由于没有认识到计划、实施、检查(诊断)、改进是形成轮子所必需同时具备的四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只有这四个方面完美的组合才能形成不断向上滚动的轮子。

“诊改”工作为数据服务

“诊改”工作就是要把相关的数据做得漂亮,一切为了数据,数据说明一切。

这是由于片面的理解数据,不知道对数据的正确分析能够从中发现改进的机会和方向。

“诊改”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现在各个学校的人员比较紧张,没有必要安排专职人员从事此项工作,在撰写报告时就说×××等是专职人员就行,更没有必要进行“诊改”的专门学习与培训。

这是没有认识到“诊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它要求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人才能干好。

3、对出现问题的应对措施

上面提出了可能出现的十个方面的问题,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学校都会出现这些问题,也不意味着只有这十个方面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多寡与学校的体制和机制、从上到下对“诊改”工作的认识与理解、学校的人文环境、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与手段等有关。对出现问题的应对措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下面提出了对应十个问题的应对措施。

认真学习“诊改”工作相关文件

要从上到下地认真组织学习“诊改”工作的相关文件,深刻领会“诊改”工作意义、目的、工作方法,使全体人员明确“诊改”制度具有自主性、常态化、实时性、动态性、引导性等特征【1】。这里首先要强调的是它的自主性,说的是高职院校要将“诊改”工作变成为进一步提升本校的教学质量的自觉行动,明确指出“诊改”的主体是质量的直接创造者,它与以往的“评估”在执行主体上有质的不同。第二是它的引导性,《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只是给出了方向性意见,各高职院校必须结合本校办学特色来细化“方案”,起到有的放矢的结果。

明确“诊改”的主体责任是学校

“诊改”工作是学校为提升本校的教学质量而进行的一项常态化、实时性、动态性工作,上级各有关部门在其中只起督导作用,行使政府职能,学校必须也只有学校能担当主体责任,学校必须对此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学校的最高管理层要不断学习、实践、培训,才能够认清其主体责任,这样就能够使“诊改”工作步步深入,收到良好的效果。

“诊改”工作要全员参与

“诊改”工作涉及横向的五个方面既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广义范畴)、学生【2】,因此就应使其中的教师、学生全面理解“诊改”工作意义和目的,了解“诊改”工作的过程与方法,积极参与其中,为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贡献力量。

这就要求学校在各个层面对“诊改”工作进行宣传、教育、培训,使“诊改”工作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强有力的抓手,避免出现断层现象。

数据的分析利用

数据要体现及时性、准确性、全面性,不能人为地对数据进行“技术处理”。要深入的研究这些数据,分析并发现问题或潜在的问题,寻找提升教学质量的新突破口。

建立良好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

要想使“诊改”工作落到实处,需要有一定的组织体系作为保障。内部质量保障系统应包括以下几个系统:一是质量标准研制系统,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以及与质量相关的管理文件制度的制定。二是质量组织生成系统,指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和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包括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实践教学的项目、实施、管理,还有育人的载体、环境、氛围等。三是质量评价监控系统,包括对人才培养过程和管理实施过程的检查、监控、评价、考核和督导等。四是要素条件支持系统,主要指人才培养过程中人、财、物的支持与保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人才培养也是如此,要有师资、经费、设施、设备、场地等基本条件的保障。五是质量信息网络系统,主要职责是将各个系统的相关信息及时传递到其他系统,同时将质量评价监控系统诊断后的相关信息及时传递到其他各个系统,形成闭环,以促进相关系统的及时改进【3】 。

专家诊断

产品不合格可以报废,而人才不合格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在加强对人才培养结果诊断的同时,更要关注人才培养过程的诊断,充分利用状态数据和相关材料,建好质量预警机制,尽早消除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各种不利因素【1】。建立起一支包含教学、教学管理、企业等相关方面的人才组成诊断团队,为之后的改进提出明确的方向和路径。

重在改进

诊断是手段,改进是目的,只有对症下药,才能去除病灶。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按问题的性质、严重程度等策划改进方案,明确改进目标,安排具体的实施,检查改进的落实情况,评价改进效果。通过扎实的改进工作才能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并最终实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PDCA缺一不可

PDCA循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偏废哪一项。过去我们比较重视PD即计划和检查,对CA即检查和改进重视不够。现在强调CA了并不意味着PD不重要,它们之间是一环扣一环的。而且教学工作的每一过程都应该运用PDCA,以提高内部教学质量控制的有效性和效率。

“诊改”出新数据

数据是实际工作状态量化了的指标,它隐含着教学质量的好与坏。高职院校要想得到理想的数据,就要通过几轮认真的“诊改”工作之后,就会发现数据变的漂亮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了、“诊改”的自觉意识增强了。

“诊改”工作专业化

“诊改”它不是一项临时性的工作,它是一项长期的、专业性的、系统的工程。因此,应配备专门人员进行专项学习、教育、培训以全面提高进行“诊改”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掌握“诊改”基本方法和途经,理解“诊改”相关理论的内涵,指导各专业的“专业诊改”,培养将PDCA融入各项工作中的思路。

4、结束语

开展教学诊改,高职院校要明确四项工作重点一要加强质量保证机构和队伍建设。二要完善质量保证标准和制度体系。三要加强质量保证的规划落实与资源统筹。四要建立质量保证信息发布与监控系统【1】。

总之,高职院校要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就要脚踏实地的进行“诊改”,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一定的措施消除不利影响,使教学质量螺旋上升。

参考文献

【1】袁洪志《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主体责任需落实》中国教育报,2016年1月12日

【2】杨应崧《服务发展需求 提升治理能力 提高培养质量 激发创新活力》2016年6月16日

【3】王成方《用人才培养状态大数据诊断和改进教学》《中国教育报》2016年2月23日